开店、卖货,而一旦遇到账户资金冻结也许这半年都白干了。有消息称,深圳某卖家因侵权风波,在担负法律制裁的同时背负着单平台冻结300万人民币的回款危机,致使公司走向破产的境地……
中国卖家在为全球消费者搭建便捷线上零售通道的同时,知识产权上面临的诸方困扰却使跨境电商行业“开倒车”,陷入侵权沉疴。当侵权风波再次被放置于大众视野的审视中,电商之殇可否“下猛药”戒除?相关知识产权服务商又该如何联合平台卖家,在困局中求得突围?
2018年上半年,跨境电商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海外律所Keith三个月时间里起诉9起案件;律师事务所GBC将“魔爪”伸向速卖通,上千卖家账号遭控告,账户资金被冻结……侵权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尊重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包括跨境电商在内的任何一个行业所需恪守的原则,而鉴于互联网这个特殊的属性特征,知识产权在线上零售的发展中依旧忧患共存。亚速知识产权Faith向雨果网指出:“侵权的认定,需要各项证据都查证属实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跨境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实际上是传统知识产权在网络领域的延伸。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跨境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具备历史数据明确、传播范围广等优势;另一方面,受互联网环境的影响,同时又潜伏着侵权主体模糊、责任归属不明确、损失不易量化、隐蔽性高取证难、易反复发作等风险,且多数情况下线上零售易删、易改、易灭失等特点,也让侵权主体难以识别,审查难度更高。”
互联网的快速传导性,使卖家在发现侵权时往往已经造成了一定规模的损失和影响,但也有人认为互联网在作用维权中功不可没。凯鸣知识产权(深圳)有限公司经理王明胜发表观点称:“跨境电商作为互联网发展的衍生产物,同样具备方便快捷、信息交互、经济高效等优质特性,得益于这些特性,跨境电商的知识产权投诉、维护与传统手段相比就显得更为便捷,如今许多电商平台都制定了特殊的侵权处理机制,卖家只要发现自己遭受侵权,就可以在线上收集证据并提交给平台,平台核实无误后将会迅速对侵权者实施相应的惩罚,最大程度保障卖家的合法利益。”同样的,在明途知识产权总经理张琳看来,跨境电商线上交易环境降低了卖家之间的信息差,使侵权者更容易被发现。与此同时,利用跨境电商线上零售平台的大数据基础,对侵权者的处罚可以跨越不同国家法规的阻碍,大大提高维权效率。而谈及侵权事件频发的原因,张琳说明道:“近两年国内的跨境电商卖家大多是因为在平台遇到被跟卖或是被投诉,才逐渐开始有了注册商标的保护意识。多数卖家对知识产权保护认识不到位,依旧是以迎合平台规则、获取生存空间的角度出发,而不能真正意识到并自主对知识产权做到全方位保护。这就容易导致,一旦卖家出现任何的纰漏,就直接会成为别人攻击侵权的漏洞,今年出现的境外律师所起诉中国卖家侵权的事件,就是很好的印证。”
消费者购买需求变动,使卖家一改此前卖通货的营销模式,开始向精品、私模产品延伸。而无奈的是,行业竞争的加剧让2018年上半年开始知识产权领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合众商务市场部总经理张剑坦言:“这时候就出现了两类卖家:一类卖家已经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从商标、外观专利及版权等多方面保护自己的产品,并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法则清理平台侵权卖家;另一类没有保护意识的卖家,因不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在平台经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困难,培养的产品屡被投诉下架甚至关店。上半年出现最多的是亚马逊平台的外观专利投诉和版权投诉的侵权案子,还有就是美国GBC律师事务所,已经将手从Wish、eBay、速卖通等平台伸到亚马逊平台开始掠夺侵权卖家。这些卖家只有真正遭遇了知识产权损失才会有保护意识,没有遭遇损失的卖家自主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是特别强烈。做电商服务这些年,感触最深一句话:没有付出代价的经验,都是别人的经验,如果这些惨痛的教训还不足以引起卖家重视,有朝一日意外降临到自己身上,卖家就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可喜的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式下,国家和跨境电商平台也在维护卖家利益上发生了变化。恒大知识产权总经理林亚平总结到,从知识产权领域来看,2018上半年主要是出现了两点变化,一是政府政策倾斜,二是平台发展策略的转变。国家政府的政策倾斜,主要表现在知识产权法律的进一步完善,各种知识产权执法维权行动不断地在进行。今年4月,国知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浙知局(浙江知识产权局)就联合展开专利执法维权行动(专门运用在电商领域),8月起国知局也展开了为期四个月的电商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主要针对知识产权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而另外一个平台政策规则的变化体现在:今年来,亚马逊、eBay、速卖通、Wish等平台纷纷加大了对知识产权卖家、品牌卖家的扶持,各项政策资源进一步倾斜,其中亚马逊还要求拥有商标证书方可入驻平台。在知识产权维权方面,投诉一经确认,侵权卖家就有可能被平台移除销售权、下架产品、甚至店铺账号有可能遭受封号处理。
据张琳回忆称:“各种由于侵权导致资金损失的案件数不胜数,深圳某家常年做高仿的大卖家,因产品侵权相继被各大跨境电商平台关店,单单一个平台被冻结的资金就高达300万人民币,于今年7月正式宣布破产。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直接说明一个道理:不做创新,做侵权产品,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从2018年明途的商标业务数据分析来看,以往大多数卖家会先选择开店,销售一段时间后再注册国外商标,但2018年上半年大多数卖家倾向于先注册商标,后入驻平台,主要以开始在其他跨境电商平台布局的卖家为主;以往卖家的商标注册区域主要以欧美日为主,2018年上半年东南亚、英国、澳洲等商标注册业务也明显增多,新兴国家市场也成为卖家重点布局的战略城池。”
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的浪潮下,知识产权作为主要载体,其重要程度越发凸显。王明胜认为,如今以亚马逊为首的各大知名跨境电商平台,都纷纷针对知识产权出台了十分严格的惩罚机制,卖家们也由之前粗放无序的销售状态逐渐走向了以品牌打造、产品创新为主的发展路线上来。“同时跨境电商作为一项与网络、数据结合的极为紧密的商务活动,其文字、图形、声誉、影像、程序等客体元素都涉及到了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的相关各方面。毫无疑问随着未来的发展,卖家们不仅仅只是充当销售者,更要扮演好一名知识产权持有者,随着这一情况的普及,跨境电商领域的知识产权需求量必将与日俱增。”
事实上,知识产权服务领域的市场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林亚平表示,从相关行业数据现状来看,2016年光是新设立的专利代理机构就达到了269家,截止到2018年8月16日,中国正规专代机构数量达到了2031,而拥有商标代理资质的代理公司更是多达25563家。与此同时,激烈的知识产权服务市场中还充斥着各式各样的不具有代理资质的“黑代理”。他们通过多种方式打听正规代理的报价,随后根据现有数据喊出一个远低于市场的价格,以此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黑代理的存在,更加搅浑了知识产权服务这个行业,也让更多有实力的申请人选择了更知名更昂贵的代理机构,这也导致了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代理机构只能争抢固定的一片市场。
此外,林亚平还总结道,未来跨境电商们对知识产权和商标的需求量定然将达到人手多个的境地,即每家店铺都将至少拥有一个商标和一个专利,从目前跨境电商的数量来看,未来知识产权的市场需求量有可能达到百万级。“一些工厂型卖家或贸易型卖家则是未来商标申请和持有的主力企业,前者拥有自己的一套生产链、供应链,往往能够把控好自己的研发、产品售卖的选择;后者主要是针对产品售卖的运作,当然最主要的仍然是拥有稳定的货源以及足够响亮的服务商标及选品商标。在专利方面,无论是贸易型卖家还是工厂型卖家,一旦拥有了自己的创意、或者新的产品,有可能或即将在市场上投放的,就应该在商标和专利上下好功夫,最好是将商标、域名及专利共同注册,以防止其他卖家进行抢注。”
知识产权与企业发展休戚相关,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逐步变强,企业将根据消费者需求对产品进行主次细分甚至超细分,并将根据这些不同子市场的消费差别建立不同的知识产权布局。Faith说道,“未来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决不会停留在注册、维权的表层阶段,而是旨在为企业降低研发和市场风险,创造市场竞争机会。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市场布局以及创新点的挖掘与利益最大化,是现阶段跨境电商部分服务商比较欠缺的部分。目前跨境服务商在专业层面良莠不齐,甚至自身对品牌都没有良好的意识。未来的消费者逐步理性,不具备专业技能服务商的生存空间将愈来愈小”。
对此,张剑借由市场的反馈称:“目前国内很多知识产权服务商,还停留在把商标注册代理作为一项业务经营,通过宣传和广告推广,低价竞争让客户做注册商标的业务,甚至注册商标通过政府补贴赚取差价等等。单纯的商标注册对服务商的要求不高,即使没有海外律师也可以做相关业务,但随着跨境电商平台对知识产权的愈加重视,卖家的需求已经不是仅仅只注册一个商标那幺简单。怎样降低商标注册风险,如何做知识产权规划布局,商标、专利、版权如何搭配保护,产品被恶意投诉怎幺办,自己申请知识产权保护的产品被跟卖如何投诉清理侵权卖家……卖家所遭遇的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具备海外当地法律服务和拥有当地专业律师的国内服务机构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没有当地专业律师,而如果仅仅靠低价竞争换取商标注册量以此来支撑公司业务发展的话,未来这类型服务商的日子会十分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