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一声“吼”,股市抖三抖;大洋彼岸,“亚马逊效应”正在肆虐……
就像隐约在海平线上的海盗船帆,亚马逊对各行各业充满威胁。亚马逊触角所到之处,相关行业立即会受到万点打击。哪怕只是一些传言,也足以令投资者和高管们惶恐不安,夜不能寐。
亚马逊这头线上巨兽不断成长壮大,如今早已不是一个零售杂货店杀手那幺简单了。综合国外媒体分析,下一步亚马逊将洗牌以下5个行业:
就在各类零售商纷纷转移线上的时候,家居建材类零售商的危机感是最弱的:他们坚信,人们在订购建材、家具这些高货值的大家伙前,必定会到现场实地考察。但上个月亚马逊的一个动作让他们彻底傻眼了——
就在7月下旬,Sears宣布旗下家电品牌Kenmore将接入亚马逊的语音助手Alexa,同时进入亚马逊网站销售。消息一出,几近颓废的Sears股价一度急升24%,收市升幅收窄至10.6%。而其他家电及家品零售股(如Home Depot,Best Buy,Whirlpool等)纷纷惨痛下跌……
“家电+亚马逊语音系统”是行业大趋势,智能家居市场这张王牌,目前也就亚马逊玩得最溜了。
多方信息证实,亚马逊正在发力家具领域。亚马逊家具部门的总经理 Veenu Taneja 表示“家具是亚马逊零售中增长最快的种类之一。”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亚马逊正在建至少四个大型仓库,专门用于处理大型商品。除此以外,亚马逊还在增加家具类产品的数量、增加定制家具的服务,在一些城市将快递时间缩短到一到两天之内。
前不久,“亚马逊137亿美元收购全食”的计划一传出,整个零售圈瞬间轰动了。不少吃瓜群众纳闷,全食仅占美国全部杂货市场份额的2%,它有那幺重要吗?
收购全食超市意味着什幺?一旦收购成功,亚马逊会立刻得到又一项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450多个全食店面将化身成一个个小型亚马逊仓库,遍布美国部分最富有的社区。这些高档社区的居民,将获得亚马逊最快速的新鲜食品杂货配送服务。这些门店也可以作为自提点,客户可以线上下单,到店自提。
这个计划已经让各地的零售商都惊呆了,亚马逊的收购新闻发布当天,这些零售商们的股价纷纷大跌:Kroger 当天股价暴跌逾9%,Target 下跌5.1% ,Wal-Mart下跌4.7%……
从外媒日前的报道,收购全食或将因“反垄断问题”被推迟,但亚马逊对杂货店的威胁可见一斑。
亚马逊在7月6日在美国注册了一个商标,宣传语是:“我们准备,你是大厨”。根据商标申请,该服务将为客户提供“准备好的食材”。这些食材已被准备好,可以直接进行烹饪,套装将主要由谷物、米饭、面条、意大利面或面包等产品组成。
于是,美国当前最大的食材套装供应商Blue Apron的股价遭殃了。Blue Apron自IPO以来,业务难以盈利,股价一直暴跌,亚马逊进军食材配送后,刚上市的BlueApron惨跌10%,创历史新低。
据悉,亚马逊将与第三方食材套装供应商合作,这回轮到Amazon Fresh大显身手了。一众消费者拍手叫好,他们认为现有的食材套装服务价格过于昂贵,而亚马逊一定更有价格优势。
Blue Apron已经哭晕在厕所……
国外金融科技圈传闻,亚马逊正在考虑收购美国十大银行之一Capital One(第一资本,专营信用卡、房屋贷款、汽车贷款、银行等金融产品)。业界一直揣测GAFA(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首字母缩写)等科技巨头将在美国收购银行,但银行业相对低的利润率、强监管以及相关法律障碍是类似收购还没有发生的重要原因。不过,随着特朗普政府大力放松金融监管,传统银行或会成为科技巨头的猎物。
CB insights 近日发布的“The emerging trendsdisrupting financial services”(颠覆金融服务的新兴趋势报告)认为,银行将是亚马逊的下一个目标。原因有三:第一,亚马逊客户满意度更高,品牌优势明显,可以更好地吸引消费者;第二,金融领域对亚马逊的讨论不断增多;第三,亚马逊已经在支付、小企业贷款、现金存款和会员奖励四方面涉足金融领域。
正处于四处扩张阶段对亚马逊,目前拥有6600万Prime会员,在过去5年公司股价几乎涨了5倍。亚马逊支付业务拥有3300万用户,遍布170个国家,平均每笔交易金额80美元,过去12个月贷款总额达到10亿美元,还通过礼物卡等形式实现现金存款。行业人士认为,亚马逊未来要颠覆的不仅仅是银行,还会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富国银行、摩根、第一资本等将受到影响。
上个月Prime Day大促当天,有些网购者注意到亚马逊主页上出现了一个"Hire a Realtor"的新服务,相关截图马上就在整个贸易圈传开了,潜在竞争对手Zillow的股票价格马上下跌了3.5%。
一天之后,这个页面悄然消失了,整个地产行业才大松一口气。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解释说,因为亚马逊没有权利使用“realtor”(房地产经纪人)这个商标词。
至此,Zillow股票才反弹回来。这样的闹剧看着很夸张,但这,就是正在上演的“亚马逊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