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亚马逊秋季大促(Prime Big Deal Days)如期上演,活动时间横跨美、英、德、法、日、加、澳等16个站点。日本站率先开跑,持续至10日,加拿大、澳洲、新加坡等地一路延长到13日,看似声势浩大,却让不少卖家直呼“比平时还冷清”。
图源:豆包
“广告猛烧,单没几个”“利润还低得离谱”——社交媒体上的吐槽几乎成了卖家群体的共同心声。卖得多,却赚得少,这似乎成了2025秋促的真实写照。
图源:知无不言
一、为什幺今年秋促没“爆”?
小V认为,是亚马逊流量格局彻底变了
亚马逊站内广告的竞争空前激烈。头部品牌凭借预算优势几乎垄断了优质流量,中小卖家即使加价投放,也常常陷入“展示多、转化少”的尴尬局面。
更微妙的是,亚马逊近期在部分市场恢复了与 Google Shopping Ads 的外部投放合作,试图通过“买流量”来弥补站内增长的瓶颈。可惜效果并不理想——不少欧洲卖家反馈“曝光上去了,成交还是原地踏步”。
这背后透露出的信号是:自然流量见顶,平台正在尝试新的流量补给方式。而对于卖家来说,流量更贵、转化更低已成常态,传统打法的边际效应正在减弱。
二、卖家普遍遇冷的三重叠加
1. 促销节奏重叠,消费者早已“Deal疲劳”
从夏季Prime Day到返校季,再到10月秋促,消费者几乎没有“休息期”。他们在前几轮活动中就已完成大部分购物清单。此时再推优惠,除非极具吸引力,否则难以撬动需求。
而在竞争层面,秋促的战场早已不止亚马逊一家:
Temu 提前开启长达51天的“黑五预热”;
Walmart 同步打出“Deals Holiday Kickoff”,明言要与亚马逊正面交锋。
消费者的注意力被多平台分流,亚马逊的独占势能被明显削弱。
2. 消费力降温,冲动型购物减少
根据PwC《2025假日季展望》报告,美国消费者节日支出预计较去年下降5%,礼品类支出降幅高达11%。84%的消费者计划未来半年“整体缩减支出”。在这种背景下,即便折扣再深,消费热情也难以回到从前。
图源:iStock
3. 卖家数量创新高,竞争过载
Marketplace Pulse数据显示,中国卖家已首次超过亚马逊全球活跃卖家总数的50%。供给过剩、产品同质化,使得价格战愈演愈烈。许多卖家靠低价换量,但利润空间被彻底压缩。
结果是——今年的秋促更像一场“防守战”,卖家拼的不是爆单,而是谁能稳住不亏。
三、卖家该怎幺突围?
面对流量成本高企、广告ROI下滑,越来越多卖家开始重新审视站外渠道的重要性。
想在下一波促销中抢占先机?不妨试试 VIPON ——一个专注亚马逊站外Deal促销的平台。通过精准优惠曝光和社群传播,卖家可在大促前快速累积点击与收藏,提升转化热度,同时降低站内广告依赖。
1. 从“烧广告”转向“造内容”
站外种草与短视频营销成为新的增长点。尤其是在Reddit、YouTube Shorts、TikTok等平台,品牌故事与真实测评比折扣更能打动消费者。
2. 精准控价与分层促销
不要盲目报全场活动,而应结合库存与利润率,优先推动高转化SKU。通过分层折扣(如新品首购优惠、老客专享价)实现利润最大化。
3. 抓住节后回流期
每次大促结束后,都会有一波“补单潮”——消费者在对比后重新购买心仪产品。卖家可提前布局“后促投放”,在广告成本回落期争取更多自然流量。
小V总结:从“抢爆单”到“稳增长”的转型
2025年的亚马逊秋促,像是一场关于现实的试炼。平台依旧热闹,但卖家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增长红利正在褪去。
未来的大促,不再是比谁打折多、投放猛,而是比谁能更聪明地花钱,更精准地引流。
无论你是新卖家还是老玩家,当流量红海渐冷,唯有懂得布局站外、懂得讲好品牌故事的人,才能在下一轮旺季真正爆发。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