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Sora2的生成特效还在短视频圈刷屏,TikTok最近推出的两个新功能,直接给部分依赖AI创作的卖家泼了一盆冷水。
TK出海日志获悉,日前,TikTok平台在“Manage Topics”板块上线了AI内容频率调节功能。用户仅可以自行设定降低信息流中AI生成内容的出现频次。

来源:TikTok
此外,据报道,TikTok正在测试为平台上通过AI生成的内容添加“隐形水印”,主要通过C2PA标准的技术方式添加不可见的身份标识。但是这样的“隐形水印”具体是以什幺样的样式展示,又是要如何识别,目前还不得而知。
这组合拳似乎就是在传递出信号:依赖AI快速起号、博流量的方式要走不通了。
众所周知,不少人完全是跟风入局TikTok,本身并不太懂短视频的制作。而AI工具就被不少新卖家奉为入门短视频创作赛道的一个捷径。
比如有的卖家就例用AI工具批量炮制产品介绍视频、用户体验,听起来足以让内容创作变得“零门槛”。
但是将这些AI制作的视频上传平台后,很多卖家却发现流量那叫一个差。超过半数的作品刚发布就石沉大海,连平台基础流量池都无法进入。
一位卖家的经历颇具代表性:在他刚开始TikTok时,就用AI批量制作的数十条家居用品视频,最终仅有2条播放量破千,且无一笔转化,白投入的算力成本成了“沉没成本”。
AI内容遇冷的核心症结,在于缺失了内容最珍贵的“真实感”与“共鸣感”,而TikTok的算法恰恰能精准捕捉到这种不真实。
算法会通过视频中人物的肤色和动作、背景锐化度、帧率一致性等画面特征,快速识别AI生成内容。那些过度完美却毫无瑕疵的皮肤,边缘过于清晰的虚拟场景,都成了AI内容的“身份标识”。一旦短视频被系统判定为纯AI生成,系统就会减少推荐量,流量自然大打折扣。
有卖家吐槽,自己的AI生成视频画面精致、配乐潮流,播放量一度突破10万,转化率却不足0.1%。团队复盘后发现,AI合成的虚拟人模特表情失真、动作僵硬,场景脱离生活,可以说是“一眼AI”,自然无法让用户建立信任感,转化率也是情理之中。
事实上,TikTok平台这几年来也推出了不少AI工具,比如前不久在TikTok越南市场推出了名为“TikTok Lead Genie”的AI聊天机器人,帮助企业7x24小时即时响应客户私信,自动筛选潜在买家。
可以看得出,平台的态度已然明确:不排斥AI作为创作工具,但抵制借AI之名的投机取巧。
TikTok这次的两个新动作直接就是从技术层面堵死了完全依赖AI的躺平式运营者的出路。今后纯AI生成的低质内容将被算法精准标记,推荐权重持续降低。
与纯AI内容形成对比的,是“AI+真实”模式的逆势崛起。美区一位动漫模型卖家凭借一条11秒的短视频冲上品类榜一,秘诀并非顶尖的AI技术,而是将AI生成的博主融入真实的家庭场景:
镜头里,博主摆满手办的书桌前,自然拿起模型讲解细节,阳光透过窗户的光影效果真实可感,连手指翻动包装盒的弧度都栩栩如生,不少用户直到看完全部评论才发现这是AI合成内容。这种“以假乱真”的高质量创作,恰恰踩中了平台流量密码:用AI优化呈现形式,用真实场景承载情感价值。
可以肯定的是,未来TikTok的内容赛道上,不可能完全排斥AI,但能使用AI辅助真实拍摄和剪辑、用真实打动人心的创作者,才在流量竞争中跑得更快。
毕竟在AI工具全民可用的当下,技术门槛已不再是竞争壁垒,创意与温度才是核心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