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鱼线、马甲线我都要!腰上的赘肉咔咔掉!”
近日,这句运动口号响遍大江南北,一首《本草纲目》更是让无数人为之热血沸腾。而这都来源于一位健身明星的直播间——刘畊宏。
从上个月开始,刘畊宏健身直播受到全网关注,不仅让众多用户参与到线上健身中来,也引发了一波追随刘教练的”运动装备购买热潮“。让很多行业看到了新的商机,如智能健身赛道、瑜伽服饰赛道、运动装备赛道等。
在刘畊宏的直播过程中,有几个瑜伽服饰品牌引起了品牌方舟的注意,如刘畊宏穿过的国内小众专业运动品牌粒子狂热的运动套装,及其妻子穿上身的加拿大服饰品牌Lululemon家的Define夹克等。
品牌方舟获悉,在全民运动健身的热潮下,瑜伽服饰品牌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备受资本追捧,无论是海内外品牌,都变得炙手可热。前有Lululemon销售额破60亿,后有粒子狂热获6轮融资,估值超10亿。
瑜伽服、瑜伽裤等运动品类已然成为香饽饽,当消费红利逐渐被释放,品牌间的市场争夺战也拉开序幕。
在当前运动健身市场大热的背景下,瑜伽服饰市场未来将会呈何走向?国内瑜伽服饰品牌如何把握流量红利打通国际?
近年来,由于新冠疫情的反复和健康生活理念的走红,消费者更加追求生活质量和健康养生,加之疫情下的封锁政策,许多在家隔离的民众也加入到运动健身行列中来,做健美操、瑜伽、有氧运动等健身方式的频率提高,由此带火了一众健身品牌,其中瑜伽服饰市场更是释放出长足红利。
《2022年服装行业出海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瑜伽服装市场的收入估值约为32.6美元。预计到2025年, 这一数字将增加到约420亿美元,比2019年的价值增长28.8%。
据外媒报道,到2029年,健身和瑜伽服市场将大幅增长,顶级关键参与者有阿迪达斯、PUMA、AloYoga等服饰品牌。
为何消费者都钟爱瑜伽服饰?
瑜伽作为一项健身运动近年来关注度逐渐上升,其灵活性和柔和性受到不少女性的追捧。据悉,2018年大约有2875万美国人练习瑜伽,在美国,瑜伽产业一年的收入高达110亿美元。瑜伽服、紧身裤等产品作为运动的重要一环,备受消费者青睐。
品牌方舟了解到,瑜伽服主要包括胸罩、背心和紧身裤。与普通的运动服装相比,瑜伽服有良好的透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消费者的不同运动幅度,使运动体验更加舒适。
而如今市面上的瑜伽服饰品牌,不仅专注产品在运动场景下的适配性,在款式和美观方面也下足了功夫,推出了能够满足不同运动强度人群的需求的专业性产品,使消费者对其爱不释手。
《2022年服装行业出海报告》指出,运动服商品在前三个季度表现活跃,主要热推商品其包括瑜伽服、运动裤等。瑜伽服没有强季节性,属于功能性服装,搜索需求一直保持稳定状态。
同时,近年来,功能性服装,如鞋子、瑜伽服等产品的市场涨幅都较大,有可能存在潜在的市场发展机会。而且此类产品,受审美影响较小,季节属性不强,销售旺季较长。
QY Market Insights“ 全球瑜伽服装市场 ”研究报告中列出了全球瑜伽服装行业最具竞争力品牌包括:Lululemon athletica、Cozy Orange、SOLOW、Be present、ANJALI、Green Apple、Mika Yoga Wear、Hosa Yoga、Athleta、ALO Yoga、Pieryoga等。
品牌方舟了解到,在上述瑜伽服饰品牌当中,已经有不少知名品牌抢占了足量的市场份额,并坚持全球化战略,推动旗下产品走向国际。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目前比较火爆的几个国际瑜伽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发展态势。
Lululemon:全球扩张进行中
最近几个月,Lululemon频频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出现在北京冬奥会,到高调进军鞋服市场,Lululemon的每一次亮相都赚足了眼球。
相信大家对这一加拿大运动服饰品牌并不陌生,Lululemon最初便是从提供瑜伽服起家的,至今已成为一家领先的全球化运动服品牌。正是这样一个以王牌产品瑜伽裤走红市场的品牌,近年来动作频频,进军全球市场的野心渐渐显露。
Lululemon表示,未来将计划进行大幅国际扩张,而中国正是其进军国际的重要市场之一。
据了解,Lululemon于2016年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21年10月底,它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经达到71家,超过总部加拿大,是仅次于美国以外的第二大市场。
根据Lululemon发布的2021年财报数据,Lululemon全年营收62.57亿美元,同比增长42.1%;净利润9.75亿美元,同比增长65.5%。中国市场收入两年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超过60%。
Lululemon凭借品牌优势,抢占了中国中高端市场瑜伽裤市场的绝大部分份额。
“我们有望在2022年底前将国际业务翻两番,”lululemon首席执行官Calvin McDonald说道。
Alo Yoga:明星最爱的奢侈品
品牌方舟了解到,Alo Yoga (Alo) 于2007年在洛杉矶创立,是美国高级瑜伽服品牌,品牌核心理念为制作能够带来良好体验的瑜伽服饰与功能性单品,让有意识的运动融入并改变生活。如今,Alo Yoga已成为运动服饰全球领军者,并被外媒评为 “2022年亚马逊20个最佳服装品牌”。
据了解,Alo Yoga致力于为人们制造带来良好体验的瑜伽服饰与功能性单品,产品具有穿着贴身舒适、外观精美、抗微生物、吸湿排汗等特点,能够带给消费者良好的瑜伽运动体验。
同时,Alo Yoga始终坚持高品质与时尚潮流结合,不仅收获了大量粉丝,也受到了时尚界人士与名人们的追捧,在Talor Swift、Kendall Jenner等明星的街拍照片中就曾出现过Alo Yoga的单品。
而Alo Yoga也正在向海外扩张,开启了品牌全球化征程。
据报道,沙特零售商Al Hokair与Alo Yog签署了特许经营协议,Al Hokair可以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实体商店向沙特时尚达人介绍 Alo Yoga的瑜伽服装和配饰,并在利雅得开设了第一家店。
XexyMix:韩国销冠强势出海
XexyMix是韩国销量第一的人气瑜伽服装品牌,在日本最大的电商平台乐天,XexyMix已有2到3款产品在“瑜伽普拉提穿戴”类别中连续蝉联榜单前五。今年3月,XexyMix成功拿下该类别的销冠宝座。
其2021年的总销售额也达到1453亿韩元,同比增长33%。事实上,XexyMix一直在稳步进击海外健身服饰市场,日本、中国、新西兰都是其下一阶段的目标。
在日本市场,XexyMix用独特的设计和合理的价位作为其增长引擎,同时在日本建立支付系统、CS中心、配送物流等基础设施。此外,XexyMix还通过线下和线上渠道建立了本地化战略,在日本多地开设快闪店。
去年开始,XexyMix的DTC业务和自有研发中心制定的产品推进战略开始奏效。截至2021年底,其在线官网的注册客户数已突破200万。其中,超过85%的回头客拥有稳定的购买频率。
今年年初,它与中国签订了价值83亿韩元的海外独家经销合同,成功入驻中国天猫、京东等各大电商平台。
除了中国,XexyMix今年还将进入日本、香港、新西兰、蒙古等海外8个国家的线下门店,扩大分销渠道,扩大与海外消费者的触达范围。
反观上述国际瑜伽服饰品牌的出海之路,可以看到,已经有不少国际品牌都相中了中国这片沃土,并纷纷将业务拓展到中国市场来。
与此同时,在当前全球瑜伽服饰市场增量迅猛的背景下,中国瑜伽服饰市场也正在发掘中,目前,国内已经涌现了诸多新兴的瑜伽服饰品牌,并且发展速度空前,成为服装行业中的新兴品类。
关于中国瑜伽服饰品牌的市场空间有多大,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艾瑞咨询统计,2020年中国瑜伽市场规模为387亿元,预计2023年将超500亿元。
《2021年中国瑜伽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2021年中国专业瑜伽场馆的重度核心用户,预计在300-350万人水平,用户规模较小但粘性很高,头部瑜伽品牌的会员续费率甚至可以达到70%。
据Euromonitor的数据,2019年中国健身服饰的市场规模为1300亿,每年增速在10%以上,预计未来5年不低于1500-2000亿。
纵观上述数据,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瑜伽及健身赛道用户粘性高、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相关品牌增量空间很大。
而近几年来,国内瑜伽市场也涌现了诸多新兴运动服饰品牌,它们不仅用高质量的产品俘获消费者芳心,还彰显了其强大的品牌实力,连年增长的销售额和公司规模让诸多资本为之追随,甚至被赞有望成为中国的lululemon。
Fastdata极数数据显示,2021年1月到4月,运动健身行业披露融资金额达63亿元,包括瑜伽运动产品在内的轻运动创业项目正受到资本的热捧。
据不完全统计,从2021年3月至今,至少有16家国内运动品牌获得融资,其中10家为新兴运动品牌,8家品牌融资规模达到亿元级别。
如Keep、粒子狂热、暴走的萝莉等新兴运动服饰品牌,就是当下国内较受欢迎的几大知名品牌。
其中粒子狂热从2015年成立至今,已经获得6轮融资,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公司估值超过10亿,是国内炙手可热的潮流运动品牌,就连最近爆火的刘教练也曾在直播间身穿该品牌的套装。
不过,虽然中国瑜伽服饰市场广阔,但国际品牌仍然占据了比较多的市场份额,且从出海的角度看,国内品牌在海外发力相对欠缺,与海外品牌存在一定差距。
在国内市场看,国产瑜伽服饰品牌具备一定的产品竞争力,由于Lululemon等国际运动服品牌主要是针对西方人的体型量身定制。对于体型较为娇小的亚洲人来说,这类品牌很少有运动服可以完美地贴合东方人的体型。
在海外市场看,中国瑜伽服饰品牌发展历程较短,诸多品牌尚处于初级融资阶段,其品牌发力重心仍以国内市场为主,对于品牌出海的战略尚在规划中,短时间内无法实现全球扩张。
因此,对于国内瑜伽服饰品牌而言,当前的流量红利和市场空间既是商机,也是挑战。面对海外品牌的前后夹击,如何提高品牌竞争力,规划下一步的扩张计划,将是各大品牌需要攻克的难题。
品牌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