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各大跨境电商公司纷纷公布半年财报,亮眼的数字让很多小卖的瓜吃不下去了。比如海翼股份在2017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5.6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75.41%,跨境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57,181.43万元,同比增长62.02%;实现营业利润41,804.88万元,同比增长91.18%;新三板创新层公司傲基电商披露2017年半年报,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86.12%;实现净利润5490.8万元,同比增长89.06%。看了别人家的财报,卖家们有何感想呢?有没有一种被亮瞎眼睛的感觉?其实在亮眼的财报背后,大卖们却是一身的伤痛:
有人说上市公司的财报就像一身华丽的铠甲:外部漂亮,里面却布满荆棘。跨境电商公司也一样,丰厚的利润背后却是囊中无钞的尴尬:曾有人算过一笔账,比如一个交易额10亿元的超级大卖,可能有3亿元的存货都在海上运输。如果卖家想把销量翻倍,达到20亿规模的GMV,那幺他就必须增加3亿元的资金才可能推动。
更难受的是出口跨境电商的收入由海外进行结算,钱进入境内需要一段时间。同时,卖家必须先囤货再把产品卖到国外,整个账期通常为两三个月左右,需要铺垫大量的资金。所以大卖也缺钱,IPO又太慢了。于是就有了有棵树、通拓科技、价之链等公司接连被上市公司收购的案例,因为他们太缺钱了。
那些上市的大卖们都经营着多个品类和品牌,比如傲基电商就坚持贯彻:“多品类,多品牌”的战略。但是经营自有品牌最大问题在于风险比较大:首先,选品要选对,而且产品的量一定要够大,然后才能开展生产、推广等工作。前期需要投入非常大的资金。但是,投入不一定有好的产出。目前,海外消费者看重的还是价廉物美,对品牌并不是特别在意。比如美亚站的买家在网购产品时,50美元以下的商品基本上不会看品牌。
另外,较高的运营成本也是大卖们的伤痛之一。以海翼股份为例,目前拥有员工数为748人,其中研发人员超过400人,接近总人数的60%,研发投入超过6000万元。在跨境电商领域,大卖和小卖一样,都是本着薄利多销的原则,高昂的研发成本,无疑是大卖们沉重的负担。
从去年9月份以来人民币的汇率屡创新高:8月22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大涨112个基点,报收6.6597,而中间价为去年9月来首次突破6.66。有专家表示,人民币下半年稳中有升,至年底完全有可能到达6.5-6.6的区间内。这对于小卖来说影响不是特别大,毕竟小卖的GMV不大。但对于动辄数千万上亿元的上市大卖来说,影响那是实实在在的,汇率损失数以万计。
还有平台政策,无论是大卖还是小卖,都是跟着平台混饭吃的,不管是做亚马逊还是eBay。如果某款产品出现问题,小卖可能是损失点钱,而大卖的损失除了钱以外,还会波及其股价。这些是小卖们没有涉及到的。
写到这里小编想起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一句话:“大有大的难处”,所以小卖不必羡慕大卖看似丰厚的利润,坚持做好自己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