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开始以为是系统故障,但询问服务商后发现,居然有人提供这种“服务”。这背后究竟是什幺原理呢?
后台检查开售时间都是正常的。部分卖家通过刷新表格恢复了正常,但也有部分卖家未能恢复。
以下是一些当前主流的恶搞手段及其操作模式:
一、独立站版权投诉
操作模式:
竞争对手搭建独立站,复制目标产品的图片、文案等素材(避免直接使用品牌信息)。
通过亚马逊品牌后台的“举报违规行为”入口,选择“版权侵权”,并填写独立站链接作为证据。
亚马逊对比独立站与目标链接的素材时间戳,若独立站内容更早,则判定目标产品侵权。
应对措施:
将亚马逊产品链接同步上传至自有品牌独立站,保留时间戳证据。
将图片原文件上传至Google Drive等云端,记录创建时间以自证原创。
若被投诉,需在10个工作日内提交反通知,要求恢复链接。
对手抢注与你品牌名称高度相似的域名,然后做个假官网上传产品资料,接着拿来向亚马逊投诉你侵权。
典型流程:
注册与你品牌相同或相近的域名;
搭建伪官网,上传你的产品内容;
向亚马逊举报你“侵犯他方品牌版权”。
如果你已经有了注册商标,一定要同步提前注册主域名,特别是.com、.net这类主流后缀。
三、跨站点注册商标,反手举报你售假
操作方式:
抢注你品牌在其它站点(如欧洲)的商标;
完成品牌备案;
借助全球销售授权将备案链接“同步”到你运营的站点(如美国);
再通过“测试购买+品牌官网”材料举报你售假,让你链接被下架。
防守建议:
跨站运营的卖家,一定要提前在核心市场注册商标,尤其是欧洲、日本这些站点,别给对手留空子。
四、跨站点添加敏感词
操作手法:
在墨西哥、新加坡等小站点跟卖目标链接,添加“毒品”“武器”等违禁词。
通过VC账号直接修改目标链接,添加敏感内容,导致主站点链接下架。
防范措施:
在卖家后台关闭不运营站点的Listing同步功能。
使用工具定期扫描Listing内容,及时清理异常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