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品类无疑是所有出海品类当中市场规模最大,复购率最高的一个大品类,在这个品类中,无数大大小小的公司前赴后继,大到字节、美团, 小到你身边的那个刚毕业的朋友,自2020年听过Shein的故事后,都无一例外的想从这个品类中分一杯羹。 然而时尚品类,尤其还是海外的时尚品类,早已不是那个靠“信息差”和“低价竞争”就能吃到肉的年代了。
从粗放到精细化,从大通货到品牌化,走在出海前沿的跨境人早就意识到“越是常规产品,越是需要品牌加持”的真谛。什幺是常规性产品?服装,鞋子,帽子,袜子,锅具,箱包,等这些同质化严重的刚需类品类,消费者已经很难通过产品设计、特殊功能来决策是否购买,全凭一时的感性或相信。
斯达领科旗下的Vivaia就是一个这样的常规产品的品牌。它在 5 年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鞋履项目,成长为全球知名的环保时尚品牌;从一堆平底鞋,卖出了品牌故事、品牌溢价与品牌忠诚度。

但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讲故事”,而是——通过 VIVAIA,我想说清楚我认为做海外时尚品牌最底层的 3 条逻辑:
常规产品要讲故事、本地化内容是基础、广告更是收割机。
只要读完你理解这三个逻辑,你会发现:常规产品成功并不玄学,也不是“烧钱赌命”,它是一条有章可循的可复制路径。
Table of Contents
很多做产品的人,总觉得“我的产品质量好,我的设计好,我就一定能卖得好”。然而,质量的好坏如何通过网站展示?产品质量再好,那也只是藏在钟无艳外表皮囊下内心的美丽心灵。对于这种时尚类产品:我更倾向这样一句话:
常规品类靠故事,不靠差异化功能取胜。
1.1 赛马制下的胜出者
VIVAIA 开始卖鞋是在 2021 年,最早使用的域名是vivaiacollection.com,注册于 2020 年 12 月。vivaia.com这个域名看起来也是属于斯达领科,但是vivaia.com(注册于2000年)早期销售产品是服装。
一家上市公司,同一个品牌,2个域名,不同品类,最后只留平底鞋品类获得了老域名的最终使用权。
这意味着什幺?你品,你细品。
1.2 明智的选品
一说到女鞋,最容易让人想到的就是那充满诱惑的高跟鞋。但是Vivaia一开始就没打算卖这种,舒服的平底鞋明显具备更广的用户适配性, 上脚门槛低,退换货风险比起高跟鞋更是低了不少。
所以,VIVAIA选择平底鞋,本质上是品牌的理性——
能卖大盘、能卖复购、能控退货,这是商业常识,不是浪漫主义。
1.3 产品基础,故事就不基础
如果你去研究过海外这些小众服装品牌,大部分都离不开一个“动人的故事”, unitedbyblue宣传每卖出去一件衣服,就从海洋清理一磅的垃圾;bebemoss.com的故事是给单亲妈妈提供一边工作一边带娃的就业岗位;而vivaia的故事则是:
VIVAIA 用回收塑料瓶做鞋的纱线,希望减少海洋垃圾,减少塑料污染。

环保、回收、可持续, 这样的故事,媒体愿意报道,消费者愿意转发,用户愿意共鸣并自我感动。于是,一个普通品类变成了一个有价值主张、有使命感、有认知锚点的品牌。
毕竟,卖平底鞋的,在2021年的时候, 可不止Vivaia一家。
很多做淘宝天猫的商家在出海时,总想着去复用国内的图片和视频。但是,你换位思维思考一下, 你在国内吃过美国口味的麦当劳肯德基吗?为什幺百事可乐在进军中国市场时请的是国内的顶级明星代言?为什幺Starbucks在国内要叫星巴克,subway要叫赛百味?
人有五感,色香声味触,而销售场所一旦变更到线上,五感仅剩视觉,你会发现互联网销售本质是在“卖图片,卖文字,卖视频”,卖一切用户只能通过视觉感知到的东西。在视觉上投资获得的产出比,远比在用户感知不到的“提升30%耐久度”这类产品质量上的产出比高出更多。因此如何在海外市场打造老外认可的品牌视觉内容,就是任何一个出海品牌必须做去的事情。鞋子,服装,3D打印机,电吹风,锅具,扫地机器人,无论是什幺品类,他们都会重复做一件事情:
用大量本地化内容,让消费者 “自己相信”,而不是“被说服”
消费者,无论哪个国家的普遍心理就是
我不信品牌自己说的
但我相信真人体验、相信脚感视频、相信穿搭分享、相信开箱与测评
时尚品类更是如此!因为在材质,设计,质量上,没几个消费者愿意学习材质的加工生产过程、品鉴缝合线质量,他们的需要并不是“被说服”“被教育”,而是“自己相信”。
大量的种草和使用测评,才是海外品牌信任的开始,而不是“我成立了几十年”,“我是行业龙头”“我的质量比竞品好”。
VIVAIA的内容体系非常清晰:
本地模特上脚试穿
场景化穿搭(街拍 / 日常 / 通勤 / 旅行)
UGC 脚感描述:“像袜子一样轻”“全天不累脚”
KOL / KOC 长期种草内容
真人展示材质、触感、柔韧度
很多独立站失败,不是广告不会投,而是节奏反了。把“广告”当成“增长发动机”,最后必然亏得更快。要是越是常规的普通产品,在没有任何内容的基础下投广告就越是容易亏损,在Facebook广告红利不在的今天,常规产品新网站直接开投广告,更多时候就像肉包子打狗。
当你在Spy平台上看到Vivaia在Ins, Facebook, Youtube, Tiktok, Pinterest, Google等平台拥有超过66000条广告时,你或许会认为Vivaia的很大程度上会依赖广告。

(截图来源于bigspy)
但是,看看Similarweb上其他类型网站的广告流量占比,他们在广告流量在占比,其实差别并不大。
Vivaia的广告流量占比为23%;Shein,广告流量占比占到22%以上;Cupshe广告流量占比24%;之前分析过的箱包品牌songmont,广告投放占比也是占到了20%。所以Vivaia并不是一个依赖广告的时尚品牌。
在《乌合之众》这本书里,庞勒多次肯定了群体的影响作用,如何地冲动不理智群体降智,而获得共识的最大前提是你们是同一个“种族”。可以看到在Vivaia这6万多条广告里,大部分广告素材都是本地KOL和KOC的露脸推荐。

(截图来源于bigspy)
其实时尚类产品的广告策略很简单,内容先长草,广告再收割。哪个社交平台有内容,就在哪个平台收割受众。
最早的布局内容如果是Ins,那就先投放Instagram广告。这样用户可以直接在一个平台内完成认知->搜索验证->自我相信->决定购买。从粉丝数上可以看到Vivaia最早布局的社媒平台一定是Instagram。

对于时尚品类而言,本地化内容(种草,KOL等)和广告是品牌这架飞机起飞的两个重要引擎。没内容就投广告,只会起飞困难;有内容再投广告,才是加速离地。而其他的营销方式,如论坛,联盟,EDM,线下门店都只是在两个引擎跑起来之后的其他动力。
如果把 VIVAIA 平底鞋的成功浓缩成一句话,它不是踩中趋势或如此幸运,而是踩中方法论:
选对产品与故事,是起点;
用本地化内容构建信任,是过程;
用广告做收割与放大,是加速器。
中国的繁荣昌盛的确给了品牌出海更多的底气和机会。但是对于更多想在海外拓展销售渠道的国内时尚品牌,vivaia的确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