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欧洲杯的球迷们,会有种奇特的感受。
场边广告牌vivo、Tik Tok、支付宝和海信轮番上阵,很多还是中文广告语,某些时刻会让人以为在看国内球赛。
欧洲杯12个顶级官方赞助商中,中国品牌占了四个,而海信是唯一一家家电厂商。
它也是最早搭上顶级球赛大船的中国公司。
2006年德国世界杯,东芝就斥巨资成为了官方赞助商。海信虽然在那年也提出了 “大头在海外”的策略,但直到这几年才频繁在顶级足球联赛上露脸。2016年,海信开了场声势浩大的发布会,宣布成为欧洲杯56年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赞助企业,2018年又成为俄罗斯世界杯的赞助商,今年欧洲杯,已经是海信第三次赞助顶级足球赛事。
比起在世界杯上气势汹汹的“海信电视 中国第一”,这次海信低调了许多,广告语成了产品宣传:“买电视 选U7”,只是中文广告语让人有些迷惑,究竟这则广告针对的是海外还是中国用户。
他们显然两手都要抓。对于一家急着出海的家电企业,体育营销是最直截了当的办法。而国内市场仍占了海信6成以上的营收,它们必须稳固自己的形象。
海信一直在体育营销上不惜余力,但比起这两年才开始赞助体育赛事的Tik Tok,海信的品牌出海路要艰难很多。
01
体育营销有多烧钱?
过去,三星、东芝靠一次次赞助奥运会、世界杯打出品牌,立下了很好的案例。海信也想延续这条路径。
他们其实很早就开始赞助体育赛事。2008年,澳网主赛场冠名由知名通讯商沃达丰换成了海信,主赛场改名为了海信球场。这算是海信体育营销的一场序幕,2013年,海信正式成为澳网公开赛的公开赞助商,其余的赞助商包括IBM、劳力士。
此后海信频频在国际赛事上露脸。他们最开始入局的是相对小众的赛车比赛。2015年,他们宣布成为红牛车队的官方战略合作伙伴,还提出了“新一轮全球市场增速计划”:2017年海外销售要突破500亿。
同一年,海信开始赞助美国中国改装车竞速赛NASCAR旗下的“Xfinity系列赛”。此时可以看到海信还在试水,Xfinity系列赛在NASCAR只算第二梯队。
当时正逢乐视如日中天,带动了体育营销热潮,创维签约了国足官方赞助,格力成了女子冰球世锦赛官方合作伙伴,小天鹅赞助中国国家击剑队,还冠名了2017年斯诺克世界杯。
海信在这种此起彼伏的热闹中最为大手笔,根据海信发过销售总监所言,海信和欧足联签署两年合约,赞助了4000-6000万欧元,才拿到了2016年法国欧洲杯的广告席位。
当然如果把目光放大到全行业,在这场各路玩家争相入局的军备竞赛中,海信很快屈居人下。2018年世界杯赛,海信和蒙牛、vivo同时成为官方二级赞助商,而当年顶级赞助商是花了1.5亿美元的万达。即使只是二级赞助商席位,海信也花费近亿美元。
他们很以此为荣。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骄傲地说:“从2016欧洲杯到2018世界杯再到2020欧洲杯,连续赞助全球顶级体育赛事,这在中国企业中前所未有。” 2018年,他们营销费用就达到了29.54亿,以30%的速度增长。
然而,这些砸出去的钱似乎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起码资本市场不买账。海信这头赞助顶级联赛,那头股价一路下滑,从2015年到2019年,市值蒸发了340亿,股价跌到最高点的20%。
2019年,海信电器公布了一份让人大跌眼镜的半年报,其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了81.48%,只有6220万。
砸钱拿赞助在当时成为一个巨大的决策错误。一位行业观察家直接表示:“品牌宣传投入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一场世界杯宣传,投入竟然在7亿元之上,与海信企业实力明显不符。”
02
必然选择
客观来说,2019年海信大滑坡除了客观市场原因,也正好处于收购了东芝后的调整期。今年2月,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的内部报告中,披露了2020年海信集团的营收:2020年营收1409亿,同比增长11.1%,其中海外营收548亿,同比增长18.6%。
但值得注意的是,出海十多年,海信海外营收在整体占比中仍未超过一半。显然和他们“大头在海外”口号并不符。
海信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更艰难的出海之路。很多厂商出海路径是首先为大牌代工,再逐渐推广自己品牌,如冰箱出口第一的奥马电器。这样做自然能快速赚钱,但劣势明显: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打不出品牌,挣不到利润。
海信1985年开始有对外贸易业务,当时也是代工为主。2006年成立国际营销总公司后,他们才开始在海外推自主品牌,当时自主品牌在整体海外业务中,占比还不到10%。
这也决定了海信必须赞助顶级联赛,只有靠这个办法,他们才能迅速打出声量。
这种赞助在短期内的确对品牌力有拉升。根据海信自己的说法,赞助了2016年欧洲杯后,在欧洲市场,海信电视销售额第二季度同比提高了56%。而2018年赞助世界杯后,根据调研机构益普索赛前赛后数据对比,海信的全球知名度提升了6%。
然而,即便知名度有所提升,海信在海外仍然走的薄利多销模式。从产品毛利率最能看出差别,根据海信电器2020年报,其在境内毛利能有34.36%,在海外只有9.27%,毛利增长只有0.18%。电视的情况稍微乐观一些,根据海信视听的财报,2020年,电视类产品在国内毛利是27.66%,海外为一半,为12.48%,增长也只有0.74%。
毛利偏低同时,从用户偏好的价格段也能看出海信的瓶颈。英国亚马逊网站电视栏目,海信销量排在top 20,但卖得最好的是一款299英镑的43英寸电视,而同样在榜单前列的日本JVC、三星、飞利浦都有超过400英镑的产品。
这二者背后意义很明显:海信在海外用户认知中,和高端还沾不上什幺关系。
一个品牌最关键的还是旗舰产品,这也是小米这些年拼命推高端产品的原因。海信的办法更简单直接,收购老品牌。海信先后将东芝映像和欧洲高端家电品牌古洛尼收入囊中,逻辑和当初吉利收购沃尔沃,安踏收购FILA多少类似,也是希望能尽快弥补自主品牌的不足。
但这毕竟治标不治本,在海外打响名号,最终还是得靠高端旗舰产品。华为在欧洲持续投入十多年后,才逐渐形成品牌效应。可以预想,在没有更好的营销策略前,很长一段时间内,海信logo都会频频出现在顶级联赛场地。销量或许不是最关键指标,当它的高端产品也有人买单后,海信才算真正出海成功。
来源 | 36氪
作者 | 袁斯来
编辑 | 苏建勋